
焦怡馨,中共党员,2021级硕士研究生
1999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2021年考入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高其龙副教授。从入学伊始,她便凭借扎实的基础、严谨的态度和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展现出突出的科研潜力与综合素质。
在研究生期间学年,综合测评名列专业第一,被多次授予“三好研究生”荣誉称号。她主要从事框架类负热膨胀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机理研究,致力于探索材料在温度变化中的反常体积响应机制,为高性能功能材料的调控开辟新路径。在2021-2022学年,她以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身份在 SCI 期刊上发表三篇论文,分别收录于一区、二区和三区期刊(Chinese Physics B, 2022, 31(4): 046501.; Results in Physics, 2022, 36: 105410.; Inorganic Chemistry, 2022, 61(20): 7813-7819.);2022—2023学年,又发表多篇SCI论文(Inorganic Chemistry, 2023, 62(35): 14291-14299.; Inorganic Chemistry, 2023, 62(22): 8543-8550.;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23, 34(5): 107564.)。2023-2024年,她进一步突破自我,发表一区顶刊论文两篇(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4, 146(31): 21710-21720.;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4, 63(13): e202401302.),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与2024年被评为郑州大学2024届优秀毕业生。
科研探索:深入机制,创新突破
进入光学与凝聚态方向的研究后,焦怡馨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科研的敬畏。起初,她面临复杂理论框架、大量文献积累以及跨学科研究内容的挑战,但在高其龙副教授的精心指导和科研团队的支持下,她迅速建立起系统的理论基础与科研思维方式。围绕框架结构负热膨胀材料,她从晶格动力学与局域结构调控入手,深入研究配位环境、振动模软化等因素对材料反常热响应的影响。在实验与计算交叉推进的过程中,她针对某类开放框架结构材料提出了新的结构调控方案,通过调节金属中心与配体构型,实现了材料热膨胀性能的可控调节。
在不断试错与验证的科研实践中,她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致的研究风格:从实验仪器的操作细节到数据处理的每一步,她都保持高度专注。面对实验数据偏差,她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因素,反复对比模型与实验结果,最终厘清关键机理。在研究生期间,她连续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和三次一等学业奖学金;相关成果先后发表于多篇 SCI 期刊,其中包括多篇一区高水平文章。她以行动证明:科研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创新精神;不仅要能承受失败,更要能总结并向前。
实践奉献:以党员身份践初心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焦怡馨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日常学习与科研团队的集体生活中,她认真践行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在科研组内主动承担各项事务,协助师生推进项目进度;在同学遇到实验困难或文献阅读困惑时,她耐心讲解、主动帮助,获得团队一致认可。她积极参与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类志愿活动与党建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感恩与展望:初心不改,笃志前行
回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科研之路,焦怡馨始终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她深知,科研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平台与团队环境。郑州大学物理学院为她提供了开放前沿的学术氛围与先进完善的实验条件,使她得以站在国际学术前沿,探索框架类负热膨胀材料的基本科学问题;科研团队中严谨求实的学风,也不断激励她保持自省与精进。她尤其感谢导师高其龙副教授在科研道路上的悉心引领——从研究方向的选择、理论体系的构建,到实验路径的规划、论文的推敲润色,高老师始终严格要求、耐心指导。每一次的讨论、每一次失败后的鼓励,都让她逐渐具备了独立思考、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导师的严谨治学与科研情怀,为她树立了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标准和使命。
未来,她将继续深耕功能新材料的理论与机制研究,探索更多具有潜力的功能材料体系,以更加扎实的科研成果回馈学校培养,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赵凯悦,中共党员,2022级硕士研究生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2022级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框架型材料异常热力学行为的诱导机制,2024-2025年综合测评专业第一,连续三年荣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并发表SCI学术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
追光逐梦 勇往直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天道酬勤,恒者能胜。初入科研之门,有很多问题不懂,很迷茫也无从下手。作为一名“追光者”,赵凯悦紧紧依靠团队,在导师高其龙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实验室师兄师姐的帮助下,从基础知识入手,阅读了大量和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论文,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和导师请教,和师兄师姐们讨论,积极查阅各种相关文献,一个一个解决,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她脚踏实地的付出,坚持不懈地探索,永远像一块海绵一样,随时都可以做好吸收知识养分的准备。在探索享受科研带来成果的同时,她也在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阅历。发展的瓶颈,只有成长才能突破,而行动永远是最有效的磨砺。她深知学校就是现实社会的冰山一角,充满着无数的竞争,要想在人生小舞台上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在进入郑州大学之后,她发现身边都是一群积极向上,勤奋刻苦的小伙伴,课题组的氛围好,同门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样的氛围更促使她不断的提高自己。
科研之路,砥砺前行
科研之路如同追光,它不仅需要忍受漫长而深邃的黑暗,那是无数次实验失败后的孤独与挫败,是数据海洋中迷失方向的迷茫与不安。但正是这些时刻,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品格,让她在挑战中学会了自我反思与调整,每一次跌倒都成为她更加坚定前行的动力。在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不仅仅是体力与时间的付出,更是心智与意志的磨砺。渐渐地,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赵凯悦学会了如何在面对未知时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如何在复杂的数据中寻找规律,如何在失败中提炼宝贵的经验教训。她渐渐懂得,科研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更是对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与践行。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光”——科研的突破与发现,其实就蕴藏在每一个细微的观察、每一次大胆的假设、每一轮严谨的实验之中。她开始享受那种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揭开自然奥秘、解决科学难题的喜悦与成就感。这种感受,如同久旱逢甘霖,让她在科研的旅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最终,赵凯悦同学累计发表SCI学术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两篇。
青春聚力,筑梦前行
青春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锻炼与品格的锤炼。赵凯悦同学在科研之外,仍以一腔热情与开朗的性格,照亮周围的世界。她时刻铭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融入日常,不仅在学习上追求卓越,更在志愿服务中挥洒汗水,她积极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从学术讲座到文艺汇演,从体育竞赛到志愿活动,都能见到她活跃的身影,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她都全力以赴,用心投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的初心与坚持。踏实向前,用奋斗谱写青春的华章,“求是,担当”不仅是郑大的校训,更是她人生的座右铭。她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也勇于担当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和优秀的学生。
展望未来,赵凯悦同学满怀感恩与期待。她感恩郑州大学与物理学院提供的科研平台、学术资源,更感谢高其龙副教授等老师的悉心指导。她深知,青春是奋斗的年华,是梦想起航的地方。她将带着这份对知识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继续砥砺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超越。她相信,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力量,定能在青春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赵世博,共青团员,2023 级硕士研究生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 2023 级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围绕负热膨胀领域展开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类期刊《PHYSICAL REVIEW B》发表论文,获 2023、2024年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024—2025学年三好研究生。
科研探索:以严谨理论探机理
赵世博的科研聚焦于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深入探索负热膨胀材料的微观机制。研究初期,面对理论抽象与机理复杂的双重挑战,他在郑州大学高其龙副教授和孙强教授的引领下,系统学习了密度泛函理论、负热膨胀的机制起源,以及计算与实验结合的思路,逐步构建起“理论计算—机理阐释—应用导向”的研究体系。
掌握理论后,他投入大量时间精研VASP等计算工具,深入分析电子结构、声子性质等数据。在高老师的指导下,他注重计算中的每个细节。在研究中,计算与实验出现偏差,他未盲从既有结论,而是从交换关联泛函、k点网格设置等环节逐一核查,最终发现是参数细微偏差所致。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计算科研需极致严谨,每一参数皆关乎机理真相”,从此对计算流程的每一环节都力求精准。
凭借严谨与创新,他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四氢基硼酸盐中A位离子替换对热膨胀的调控规律,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B》。2025年,他进一步聚焦新型负热膨胀材料的设计,通过前瞻性理论预测规避传统实验试错的高昂成本,实现目标导向的精准结构设计。
学业深耕:理论与计算并重
科研成果的背后,是他对学业的持续专注。硕士期间,他始终围绕“理论深度”与“计算精度”双目标展开学习:课堂上深入钻研固体物理、量子力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等;课后复现经典案例,自学第一性原理计和计算代码编程,将理论转化为实操能力。其平均绩点达3.96,综合成绩专业排名1/27,连续两年获学业奖学金,并荣获2024—2025学年“三好研究生”称号。
他还持续关注机器学习势等前沿方法,推动多学科知识与计算实践的融合,实现“理论指导计算,计算深化认知”的螺旋式成长。
生活平衡:张弛之间,行稳致远
科研学业之外,亦注重身心平衡与人格塑造。他热爱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在运动中锤炼决策力与抗压力,并将这份韧性带入科研,从容应对科研道路上的挑战。生活中,他真诚豁达、乐于助人,常协助同学解决程序报错、论文逻辑等问题。在团队协作中,他善于融合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促进高效合作。温暖的人格特质,为其学术之路增添了人文底色。
感恩与展望
回顾科研历程,赵世博深深感谢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提供的优质平台与资源,更感念导师高其龙副教授的悉心培养——从研究方向的确立,到论文细节的打磨,乃至学术思维与科研品格的塑造,高老师的指导始终是他前行的重要支撑。未来,他将以国家奖学金为新的起点,继续深耕第一性原理计算与负热膨胀机理的交叉领域,探索机器学习与第一性原理的融合方法,力争在材料预测与体系设计上实现突破,以扎实的计算成果与理论创新回报学校,践行一名计算物理研究者的科研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