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教授莅临我院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0-11-25      点击数量:

2020年11月2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海平教授应邀为哲学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在北核心教学区5-101举行,以“‘志’”的功用——儒家美德伦理的现象学还原”为题。哲学学院副院长魏长领老师,专业教师代表崔增宝老师、杨伟涛老师、程勇真老师与全体学生一起聆听本次报告。魏长领主持报告会。

76AF0 76AF0

会议伊始,田海平教授首先从孔孟入手,向大家简要介绍此次学术报告的主要内容。“志”,乃“心”之向“士”的上升运动。其核心是由人生根底处探问何物最为紧要及何事最为根本。它在人生问题上体现为“立志”,即确立人生社会头等重要之事的意义。田教授谈到,“志”伦理在中国传统学问中向来为历代儒者所重,是工夫论思想的核心。同时“志”伦理也表现出一种心学现象学框架下,做人观念的主体精神自觉和道德理想主义价值指引,对于诊治和克服现代性的“本体虚无”、“道徳祛魅”、“伦理脱域”之病理或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B54D

接下来,田海平教授为大家解释了儒家“志”伦理为什么会如此重要,以及“志”的深刻含义。田教授指出,关涉到“志”字在诸种含义中的一个“通义”,即“志"无论以物质形式还是以精神形式存在,它必定是对我们所认可的头等重要之事”的记载和回应。“志”伦理要问及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重要之事”以及“在重要之事中何事最为紧要”。儒家“志”伦理之发端,即是围绕“人生头等重要之事”展开,并落实为立志的人伦世界观和修养功夫论。之后,田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孔孟之后的儒者关于“志”伦理的论述。对于最具有代表性的宋明儒学的功夫论诠释,田教授将其概括为“道——学——仁——义”四个层次的巩固,即“道而学”、“学而知”、“知而仁”、“仁而义”的逻辑展开。田教授总结道,“志”伦理的基本宗旨和核心原则是:“志于道”“志于学”“志于仁”的统一。它构成了儒家工夫论视域中“道而学”“学而知”“知而仁”“仁而义”的四个方面的逻辑展开进路,而这四个方面也恰恰充分发挥了“志”的功能。

34DF4

田教授随后指出现象学的方法是对儒家“志”进行研究的补充。志是发明本心的意识活动,是具有独特精神现象的一种意向性活动。在最后,田海平教授讲解了“志”伦理的当代诠释。田教授指出,“志”这个现象是普遍的人类现象,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在文明体系中生活的个人,都不能够忽视和离开“志”。对于儒家“志”伦理的当代诠释,是从人的意义与虚无,精神与物质,共性与个性,这三个矛盾关系中,以前者统摄后者,并实现两者和谐的方式,才能够在个体性,社会性,人类性这三个维度,开掘并发扬儒家的“至”伦理的内涵。建构一个有意义,有精神的属人世界,以此来促进人之为人的尊严,价值,自由和幸福。

接着,在答疑环节中,田教授就同学们的疑问;如何由“志”、如何从个人推及集体和在现实层面的适用;儒家所面临的主体间性问题;王阳明心学与胡塞尔现象学异同问题作出解答。

最后,魏长领老师作总结发言,向同学们强调道,为人一定要有志,有志者事竟成。为学,也要做好学问。同时,魏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两点建议,他建议同学们既要在平常学习的时候要培养问题意识。同学们又要下功夫针对问题搜集文本。为人为学兼顾,才能过好充实的大学生活。

3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