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贤能、制度与秩序:东西之间的追问和追寻”工作坊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2-10-14      点击数量:

101-2日上午,“贤能、制度与秩序:东西之间的追问和追寻”工作坊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34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工作坊。学者们结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哲学院院长王中江教授新发表的《圣创论的图像和形态:社会起源论的中国版本》一文以及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讨论了中西方文明中何谓良好制度以及共同体秩序如何可能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匡钊研究员主持了工作坊的开幕式并介绍了王中江教授有关早期中国政治秩序问题的研究。接着,王中江教授就本次工作坊的主题作了引言。王中江教授指出,指出中西方思想对良好秩序如何建立、何谓真正的、好的社会制度以及什么是符合政治需要的贤能、贤能与良好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等是本次工作坊要讨论的核心议题。王中江教授还指出法治理性没有发生在近代中国,正是因为传统思想的客观化程度不够。意思是说,中国从先秦到汉唐明清时期一直延续着用“圣人创造”来解释社会起源的传统,将政治希望寄托在贤能圣人的高尚人格和崇高道德感上,所以中国思想早期直至近现代时期都重视人治的方面,然而这显然无法满足现代性对客观化的要求。

接着,与会学者就中西方对“贤能、制度与秩序”的认识展开了主题讨论。

首位发言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曹峰教授,他讨论了黄老道家的“贤能”观念,认为黄老道家一方面认为君主应该是“贤能”之人,一方面又对“贤能”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人治代替法治的倾向。曹峰教授进一步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要求改变身份制度,希望统治者能够选贤任能,这使得贤能成为非常流行的话题,然而在这方面我们的认识还不充分,可以进一步发掘战国时期黄老道家的贤能观念。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王威威教授深入阐发了韩非子的贤能观念,认为在韩非子看来,仅仅凭借“势”无法控制天下,贤人与君主的互动对政治也有着重要影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的陈赟教授综合讨论了对王中江教授有关政治秩序的思考,认为王教授是怀着对当下人类处境和未来命运的关切展开思想创作和学术写作,所以其学术风格是思辨性的、有历史纵深感的。以此观之,王中江教授的《圣创论的图像和形态》一文既深入到中国版本的秩序图像的内部,又通向未来秩序建构的转化问题,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刘丰研究员认为该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制度思想及其对当下社会的制度建设的启示问题。学者的主题发言还包括古代思想中的“圣人”与“德”“法”“刑”等观念及其互动关系、宋明理学对早期儒学圣人观念的反思与重构、陌生人社会如何构建良好秩序等议题。

最后,武汉大学哲学院的李巍教授主持了此次工作坊的闭幕式。李巍教授对王中江教授的学术历程做了总结。他指出,从学术时空上来讲,王中江教授的学术研究重在先秦和近现代,具有“叩其两端”的特征。二者的关联在于:近现代时期,传统思想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异质文化的冲击——首先是既有的秩序观念,尤其是“天下秩序”的观念受到了“万国秩序”观念的冲击;更深层次而言,是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或者思想观念受到了来自西学的冲击。文化表层受到冲击的结果是,中古以来的学问被整个掀起,只留下了思想的初始层次——先秦学术思想。王中江教授正是以一种在先秦的土壤中嫁接近代学术的方式来建立中国哲学研究的。继续深入到王中江教授研究的内部我们将会发现,在早期中国思想中,王教授在黄老道家和出土文献研究最为用力,这是因为黄老思潮影响极其广泛,各家各派都带有黄老的色彩,王教授对其进行研究实际上是揭示出了塑造中国思想形态的底层力量。总而言之,王中江教授的研究是一种通过重构中国思想的根基层面来回应思想表层受到的文化冲击的活动。有了这一整体了解,我们就很容易了解王教授《圣创论的图像和形态:社会起源论的中国版本》一文的意义了。此文向我们展示出,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思想状态文化状态建基于早期中国思想观念之上,因此,梳理早期的思想记忆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当下遭遇的一些现实问题。

至此,“贤能、制度与秩序:东西之间的追问和追寻”工作坊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