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领悟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的伟大意义,探寻其背后的动人故事与不朽精神,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清水北送•精神永续”爱国主义教育“三下乡”实践团全体队员于近日启程,奔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正式开启暑期深度调研实践活动。
7月13日,实践队员走进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在“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展厅,队员们跟随讲解员深入了解了工程的辉煌成就与文化保护成果。通过参观展出的3000余件珍贵文物——从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到商代的青铜鼎,再到明清的精美瓷器——深刻感受到了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文化传承长廊”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内涵。

实践队员跟随讲解员系统学习工程知识
随后,队员们深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点——荥阳市高村乡李山村,开展入户访谈与村情调研。实践团队与村党支部书记李宗显座谈,了解了李山村作为移民新村的搬迁历史、整体规划、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等情况。在与李山村村干部的深入交流中,队员们深刻体悟到南水北调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内核——忠诚担当、无私奉献。

实践队员开展入户访谈与村情调研
7月14日,实践队员奔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淅川县,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龙头”——陶岔渠首枢纽,并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研学中心接受教育。队员们听取九重镇周迤同志详细讲解渠首枢纽的历史建设故事,关键作用、建设历程中克服的工程技术难题及涌现的感人事迹。系统参观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研学中心展厅,通过大量珍贵历史图片、资料、场景还原、多媒体演示,全景式回顾从决策论证到建成通水的壮阔史诗。
伫立陶岔渠首的巍巍闸口,实践队员继续聆听周迤同志细述这“千里水脉第一关”的沧桑历程,一部浓缩的国家奋斗史在眼前铺展。从1958年勘测队员悬绳探壑选定坝址的惊险,到三年困难时期建设者“野菜充饥肩扛石”的坚韧;从温家宝总理题写“千秋伟业”的殷殷嘱托,到习近平总书记掬水验质的庄严时刻——闸口涌动的清波里,沉淀着几代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些细节尤为震撼:“钢钉局长”宁勇缠钢护腰督战导流渠,诠释“以身许渠”的赤诚;移民含泪“拆房揭瓦”支援建材,彰显“国在前家在后”的胸襟;“渠三代”王卫东20年如一日监控“南水”安全,彰显“坚守如一”的担当。这些故事昭示着: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核,正是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淬炼的“三重境界”——为国为民的忠诚境界、创新求精的奋斗境界、万众一心的奉献境界。
当清流奔涌向北,渠首已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图腾。它告诫我们:任何伟大工程,皆始于“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成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作为新时代的接棒者,我们当以渠首精神为炬,将个人奋斗熔铸于国家需要,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续写“让江河为人民造福”的时代新篇。

实践队员听周迤同志讲解渠首枢纽的历史建设故事
7月15日,实践队员实地考察位于河南省鲁山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关键性工程——沙河渡槽,它是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渡槽。队员们近距离观察被誉为“水上立交”的巨型U型薄壁渡槽结构,了解其设计原理、施工精度控制及运行维护要点,感受其磅礴气势与精巧工艺。通过对沙河渡槽这一南水北调关键节点的实地调研和对一线建设者的深度访谈,实践队员队员深刻理解了工程的重大意义与建设智慧。

实践队员实地考查沙河渡槽工程
千里水脉奔涌不息,时代精神薪火相传。 “清水北送·精神永续”实践团此次实践之旅,不仅丈量了世纪工程的宏伟足迹,更深刻体悟了建设者们“国之大者”的胸怀与担当。清澈的南水一路向北,流淌的是生命之源,更是强国之志、奋斗之魂。队员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将南水北调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让青春在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
(董海燕 张浩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