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瑞芹在实验室为学生授课。 杨大勇 摄
中新网郑州3月21日电 题:和“空气”打交道的张瑞芹:我有一个“蓝天白云梦”
作者 赵晖 杨大勇
窗外就是绽放的樱花,张瑞芹却无暇欣赏,她正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进行大气采样数据分析。忙碌中,她转向记者:“空气没有边界,我们的研究也没有止境。”
出生于1965年的张瑞芹,系郑州大学教授、民建河南省委会农业与资源环境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她目前担任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环境化学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能源与环境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河南科技智库能源与环境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几乎每一天都在和数据分析打交道。
“2004年,参与‘中原院士行’的唐孝炎院士在调研中提出河南应建立一所大气环境研究实验室,弥补大气污染防治研究领域的空白。”说到与“空气”打交道,张瑞芹笑着说自己是“被逼上船”,但她又笑称“不负所愿,对研究成果的应用较为满意。”
图为张瑞芹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进行大气采样数据分析 杨大勇 摄
决定要干,就不能退缩。当时,从场地、资金到人才,面对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张瑞芹从零开始,四处奔走,担负起了组建实验室的任务。
从2007年成功组建郑州市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到2010年成立河南省环境化学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再到2012年河南省能源与环境国家联合实验室获批,张瑞芹带领团队在大气污染、能源与环境影响、资源与减排技术研发方面形成了优势研究领域。这些研究为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节能减排政策规划制定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高新服务。河南省环境化学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也成长为大气环境研究的一流实验室,在全国同类实验室中居于前列。
“2007年只有一台PM2.5采样仪,现在已拥有40余台套大气环境物理化学与气象综合观测体系、环境大数据和空气质量模式模拟。”张瑞芹说,十多年里,实验室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作用,从PM2.5成因分析到臭氧检测,从环保大数据到区域协同治理,再到大气环境全链条检测,见证了河南大气污染治理发展全过程。
她特别举例说,以减少中原城市群重污染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为目标的“中原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为中原城市群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管控和重污染预报预警及评估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项目实施期间,2016年至2021年河南省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优良天数从60.5%上升至70.1%,重污染天数从30天减少至13天;2021年,郑州市成功退出全国空气质量污染城市后20名。
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张瑞芹表示,科研可以提升地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能力,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关键支撑。“但是,科研只是环境治理的一部分。”因此,她也呼吁生产者提高责任心和专业水平,做到达标排放;普通大众培养节能节约、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意识;政府强化监督与治理。“每个人都是环保一份子。”
生活中只要有机会,张瑞芹就会向民众普及环保常识。比如提醒加油站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指导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存放等,积极履行“一份子”责任。
从最初迎难而上,到如今成绩斐然,张瑞芹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科研和教学。目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的指导下,她和团队正在开展河南省能源革命战略研究项目,以期为河南省能源结构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合理化方案建议。
“在‘蓝天白云梦’的实现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挑战。”张瑞芹说,只要不停地追逐,我们期待的山清水秀定能实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