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简介 >> 学院概况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促进以生态环境与产业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创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郑州大学于2019年8月,在原化工与能源学院、水利与环境学院、化学学院相关环境学科基础上,按研究型学院模式整合组建成立生态与环境学院。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特聘教授4人;正高职称24人,副高职称40人,中级职称41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84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6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宝钢奖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优青4人,河南省青年拔尖1人,河南省教学标兵3人,中原英才计划-创新科技领军人才1人,中原英才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中原英才-外国专家1人,中原英才计划-海外引才青年项目2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1人,郑州市高层次人才3人,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2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3人,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1人,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5人,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获得者3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1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1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得者1人,测绘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得者1人,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二等奖获得者1人。

机构建设】学院坚持研究型学院的发展定位,以多层次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学院组织机构为2-1-5制,2系(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为学院基层学术和教学平台,承担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同时也作为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人才培养工作;1中心(实验管理中心)为学院实验教学和科研基地;5办(党政办公室、本科教学办公室、团委/学工办公室、学科与科研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负责学院党政、教学、学科、科研与学生等日常管理。

人才培养】学院始终秉承严谨治学、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构建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全阶段体系化培养机制,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协同、学术与实践并重的育人格局。近年来,学院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取得丰硕成果。《水环境保护》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水环境学(第二版)》获批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水环境学》获评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课题《“多元互动、知识融通、虚实协同”环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获河南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师团队斩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多项;多名教师获河南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24年获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本科教育类)立项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3项;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1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绩突出:“碳能创新队”获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一等奖;《鲟寻─“现在的长江真的很美!”》获全国环保竞赛二等奖。

学院持续强化就业指导与升学服务,近两年本硕就业率保持高位:2023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85.41%,2024届达86.87%。深造率突破新高:2023、2024年本科生深造率均超过60%,2024年硕士研究生读博率11.9%,与国内部分985高校持平。 

学科建设】学院的大学本科教育已有36年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至1986年在原郑州工学院(2000年合并为郑州大学)设立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02年增设“环境科学”本科专业。2020年上述2个本科专业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其中“环境科学”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研究生教育方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术型)和“资源与环境”工程硕士点(专业型)。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河南省第七批、第八批和第九批一级重点学科。2024年,ESI环境/生态学学科排行居全国第55名,全球排名进入前3‰,位列河南省第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泰晤士中国学科评为A。

科研和社会服务】 学院拥有各级科研平台17个,其中国家级研究推广中心1个(全国磷复肥与磷化工信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河南省环境化学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能源与环境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环境与资源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地热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水环境应急工程研究中心、中原能碳环保大数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验室、河南科技智库能源与环境管理研究基地、河南省固体废物高值化综合利用工业性试验验证平台、河南省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生物质资源化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郑州大学减污降碳协同行业学院);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科研平台2个。设立了院士工作站1个(郑州市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成立了具备雄厚研究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的科研团队14个(“水土污染防治与修复”、“流域新污染管控与泥沙资源化”、“能碳与环境影响研究”、“大气环境研究与污染防控”、“绿色减排技术与资源循环”、“多介质污染协同治理与防控”、“污水低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低碳水污染控制与监测新技术”、“生态产业科学与工程”、“资源再生与利用技术”、“环境规划与风险防控”、“资源清洁利用与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地热与生态地质”)。

近五年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7项,科研经费累计逾1.5亿元。2024年由我院张瑞芹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立项(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中原城市群重污染精准溯源与多污染物协同治理”),项目总经费7200万元。2019年徐洪斌、买文宁、何争光三位教授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我院近五年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1项,省部级行业标准4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文章数百篇。

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坦桑尼亚多多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法国国立利摩日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学校双千计划,每年资助数十余名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学习交流,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院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人才、科技和产业需求为使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主动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创新理论、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生态与环境领域融合发展的新兴特色学科方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独立从事生态环境及相关领域科研开发、行业和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的专业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世界一流学科、一流研究型学院建设为目标,为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夯实基础,为国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数据截至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