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第二期郑州大学生态环境论坛”
2022年9月7日下午,“第二期郑州大学生态环境论坛”在知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顺利召开。我院党总支书记张钦,院长汤建伟,副院长韩丽、窦明等领导出席本次论坛。张钦书记在论坛开幕时讲话指出,“朋友需要走动、思想需要碰撞、学术需要交流”,生态环境论坛是交流学术、增进情感的大好平台。学院内部、学校、校外等不同层面都要加强交流。我们不仅要一直办下取,更要把论坛办的越来越好。要感谢知和环保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交流平台,希望各位老师也要珍惜宝贵地交流机会,踊跃发言,通过论坛收获知识,收获思想,收获友谊。
本次论坛主要以新职工分享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为主,汇报的主题涉及岩石圈、土壤、植被、污染物、大气、河湖生态等环境研究,主要包括从生态、化学、地质、本源环境等方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方向广泛。论坛过程中参会人员认真聆听,热烈交流,多学科思想碰撞,新的想法、新的思路不断激发,充分体现了环境学科的魅力。
水和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所李海松教授做了题为《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报告
含氮类物质大量排放会引起藻类的过度增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形成黑臭水体。但受技术和成本限制,目前北京、上海等标准严格的城市要求总氮小于10 mg/L。李海松教授团队对深度脱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以研发为基础,以产业化为导向,通过菌种研发、载体(填料)研发、反应器结构优化、总氮精细化自控系统等全方位研究,依次历经小试、中试及工程试验,实现了出水总氮小于1.5 mg/L的目标,并进行工程化应用。该技术已获授权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已在石化、化工、制药、石油冶炼、化肥、市政等行业进行22项工程应用。
李海松教授进行学术汇报
地热与生态地质研究中心邹亚菲博士进行了题为《硅藻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
邹博士先介绍了硅藻在古环境重建领域的重要应用,随后以实例进行研究分析硅藻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的角色。以云南省高山湖泊云龙天池硅藻记录为例,通过对比硅藻转换函数定量重建的全新世年均温、湖泊水位变化等因子,探讨了长时间尺度上季风区的雨热配置特征。
邹亚菲博士进行学术汇报
减污降碳协同研究所殷丹博士分享了题为《基于空穴调控对半导体光电化学性能的表征研究》的报告
光电催化能量转化是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针对光电极光生载流子易复合的科学问题,发展了一系列新的调控策略实现对光生空穴的调控,进而实现载流子的高效分离,提升光电极的光电催化性能。
殷丹博士进行学术汇报
地热与生态地质研究中心梅雪梅博士做了关于《黄土高原水分运动示踪及植被承载力模拟研究》的报告
梅博士首先介绍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分布情况,发现其水分一直是限制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然后汇报了天然林、人工林和草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优先流运动及植物水分利用来源,以及宁夏区域乔灌草适宜的植被盖度。
梅雪梅博士进行学术汇报
减污降碳协同研究所范学周博士分享了关于《废弃塑料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建模研究》的研究成果
温室效应气体(GHG)的大量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不仅在中国,在日本也是一项国家战略。范博士通过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的项目,建立分析模型,并定量化的计算了通过对废弃塑料的物质回收,化学回收和能量回收的技术开发及导入,预测从2035年全日本在塑料固废处理方面每年可减少1500万吨的碳排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范学周博士进行学术汇报
大气环境研究所王申博博士做了题为《霾污染过程中二次无机气溶胶生成路径及影响因素研究》的报告
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仪器在2018年1月河南省北部城市和农村点位开展综合观测,发现SNA(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是PM2.5中占比最高的组分,占比达50%以上,并且霾污染过程中SNA的占比明显上升。硝酸盐生成的主要路径为白天的气相反应和夜间的N2O5水解反应。气相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中羟基自由基的浓度。霾污染过程中O3对羟基自由基生成的贡献下降,而HONO的贡献增大。水解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O3和气溶胶含水量。在高湿、高气溶胶含水量和高N2O5浓度条件下,水解反应对城市点位硝酸盐生成的影响大于农村点位。硫酸盐生成的主要路径是液相反应,城市点位和农村点位液相硫酸盐生成速率最高的路径分别是过渡金属催化和H2O2氧化反应。在高湿、低pH值的条件下,液相反应对城市点位硫酸盐生成的影响高于农村点位。王博士通过已有的研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也有新的看法:他认为未来在研究SNA生成机理和精细化管控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城市和农村点位差异。
王申博 博士进行学术汇报
土壤生态环境研究所龚林博士作了题为《A Study on the Nano-Silver-based POU Materials for Rapid Water Disinfection》的研究报告
龚博士首先介绍了POU杀菌净水技术的产生背景和内涵,提出了以纳米银(Ag NPs)为核心的POU杀菌净水材料/器件构建思路。针对Ag NPs基POU杀菌净水材料功能性单一(无法去除其他污染物)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出基于Ag NPs的LSPR效应构建光热界面水蒸发净水器件,并成功实现了复杂水体中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和细菌的完全杀灭,为极端环境下自然水体向饮用水的小规模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龚林博士进行学术汇报
地热与生态地质研究中心苏向东博士做了关于《华北陆块岩石圈地幔减薄及影响地温梯度变化的原因和潜在机制》的报告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40多亿年的演化,才到达如今天宜居地球般的状态。她是目前已知唯一有宏观水和氧气的星球,供万物生长。地球的表层由大陆和大洋组成,而稳定大陆的产生并不是地球刚形成时就存在的。地球是在大约30-25亿年产生最早期的大陆核,之后陆核不断生长,形成了壳(地壳)-幔(岩石圈地幔)耦合稳定的大陆。大陆之下的岩石圈地幔由于其厚度大(> 150 km)、正浮力和难熔的特征得以长期稳定存在。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岩石圈地幔可以被破坏,然而岩石圈地幔破坏的机制还有很大争论,华北陆块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他们最近的研究表明,华北陆块范围内元古代两期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可能使古老岩石圈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减弱,削弱了岩石圈地幔的强度(可能形成或者弱化了的华北陆块约110 km深处的中岩石圈地幔不连续层),使得华北克拉通更容易受后期重大地质事件的影响。研究表明,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可能是影响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苏向东博士进行学术汇报
汇报结束后,汤建伟院长进行了总结讲话,他首先对各位老师的精彩报告给予肯定,对承办本次论坛的知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表示感谢。并对新入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称各位老师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他们在科研路上继续钻研、探索、拼搏,能够独立思考课题、申报基金、承担项目,为学院、学校和国家做出贡献。此外,汤院长希望郑州大学生态环境论坛成为独具特色的交流平台,激励青年教师多与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交流,努力提高个人学术造诣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