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乡村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南阳作为总书记亲临考察指导的地区,肩负着将生态优先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使命。
为响应总书记号召,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联合商学院组建 “厨余变资源三进促振兴队”,在万俊锋教授的指导下,赴南阳淅川、社旗、内乡等地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围绕污泥资源化利用与绿色产业升级展开深度调研,用专业力量书写生态振兴的青春答卷。
01 技术赋能的破局之道:处理厂的 “变废密码”
从“废物”到“资源”:闭环处理的生态智慧实践团首站走进淅川县餐厨垃圾处理厂,厂区负责人通过监控大屏详细介绍了餐厨垃圾与市政污泥的协同处理系统 —— 从预处理去除杂质到好氧腐殖化与厌氧消化结合,从沼气净化供电到腐殖质转化为营养土,一套完整的闭环处理流程让 “变废为宝” 有了清晰路径。
在生产车间,双轴破碎机将混杂的餐厨垃圾破碎成均匀料浆,38℃恒温发酵罐里微生物正高效分解有机质,沼气净化系统仪表盘上 95% 以上的甲烷纯度,印证着能源转化的高效性。队员们带着专业视角记录工艺参数,结合国创项目成果与技术人员探讨 “厌氧消化系统热循环优化” 方案,为提升处理效率提供青年智慧。
随后,实践团前往社旗县餐厨垃圾处理厂,对比两地工艺差异。在厂区沙盘前,负责人详解 “好氧腐殖化耦合厌氧消化” 工艺的独特优势 —— 较传统工艺减少 20% 处理周期,自主研发的 “废气负压收集装置” 将异味控制在国家标准内。指导老师结合合作项目,为队员们解析低温季节厌氧池加热效率攻关的技术细节,让专业知识在实地调研中落地生根。
02 土肥相融的振兴密码:田间地头的 “绿色答卷”
从 “污泥” 到 “沃土”:特色种植的生态效益
离开处理厂,实践团深入南阳中草药种植基地与月季基地,探寻污泥资源化有机肥的实践成效。在甜叶菊种植区,负责人摘下叶片笑着说:“用了污泥有机肥,叶片更厚实,甜度也更足。” 队员们手持土壤检测仪采集样本,结合检测数据为农户定制 “有机肥梯度施用方案”,讲解碳氮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杜仲种植园里,灰褐色树皮纹路间藏着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之道。“以前用化肥,树长得快但易生病,换了有机肥,树干更结实,药用成分也提高了。” 负责人的话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 “污泥 + 种植” 模式的价值。艾草基地的绿浪与月季园的花海中,同样藏着这份生态智慧 —— 松软的土壤、茂盛的植株、鲜艳的花朵,都是有机肥助力特色产业升级的生动证明。
实践团与种植户开展座谈会,详细记录有机肥使用效果、作物产量变化及市场反馈。当听到 “月季亩产提高,优质率提升,收入增加了”的反馈时,队员们更加确信: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正是绿色振兴的关键密码。
03 理念扎根的民生温度:社区里的 “环保共识”
从 “认知” 到 “行动”:全民参与的生态共建
生态振兴,既要技术支撑,更要理念扎根。实践团走进淅川、内乡的 3 个社区,通过发放问卷、举办讲座、开展互动游戏等方式,普及餐厨垃圾分类、污泥资源化等环保知识。
“厨余垃圾发酵成肥料,月季开花更鲜艳”,队员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设计 “垃圾分类闯关” 游戏,让居民在趣味互动中掌握分类技巧。问卷结果显示,经过科普,社区居民的环保知识知晓率和垃圾分类准确率显著提升,“全民参与生态治理”的氛围正在形成。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实践团观看《渠首故事》纪录片,聆听 “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的使命故事。在水质监测实验室,队员们近距离观察 COD 快速测定仪等设备,了解 “每一滴清水入渠” 背后的科学严谨,更深刻理解了 “守护生命线” 的生态责任。
青年声:以专业初心赴生态之约
从处理厂的设备车间到田间地头的土壤样本,从社区科普的互动现场到渠首的碧波岸边,这场实践让队员们对 “生态保护” 有了更立体的认知。环科专业的王崇说:“原来环保不只是实验室的瓶瓶罐罐,更是守护流域生态的责任担当。” 会计专业的李易徽感慨:“技术与市场的‘咬合’,才能让绿色产业走得更远。”
此次实践收获国家级、省级媒体关注报道,更重要的是,队员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态治理的实际力量。从 “废物” 到 “资源” 的转化,从 “技术” 到 “产业” 的落地,从 “理念” 到 “行动” 的渗透,这支跨学科团队用青春证明:生态振兴的路上,专业力量终将绽放光芒。
未来,生态与环境学院学子将继续以专业初心,在守护生态、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青春之绿铺满乡村振兴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