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对于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以及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号召。7月15日至7月18日,在郑州大学农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院团委积极组织师生前往三门峡卢氏县开展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参观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河南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卢氏核桃文化博物馆、华阳食品以及乐氏同仁三门峡制药有限公司等地,围绕食用菌、中药材、蜂业、连翘及果品等特色产业开展调研与服务。将爱国主义教育、卢氏县主要支柱产业调研深度融合,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第一站 红色教育铸魂育人
在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实践团深入了解了石大山战役的历史。该战役中,爱国将士与当地民众并肩作战,成功击溃日军正面进攻,歼敌两千余人,打破了日军夹击豫陕边国防抵抗线、进攻西安的图谋,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馆内丰富的史料、珍贵的文物和生动的讲解,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激励着师生们在新时代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与国家强调的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力量的方向高度契合。

学习参观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
第二站 科技赋能食用菌产业链
在河南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师生们依次参观了微生物发酵车间、菌种培养实验室和产品展示中心。公司依托食用菌生物技术,形成“研发—种植—加工—有机肥”闭环产业链,已创造200余个稳定岗位、季节性用工1500人,培训农民2200人次,精准帮扶11个行政村、带动5000余人增收。

参观河南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第三站 探源核桃文化底蕴
卢氏核桃文化博物馆则为师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卢氏支柱产业——核桃产业发展的窗口。卢氏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早在 1974 年就开展了核桃良种的选育和引进工作,并于 2001 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 “中国核桃之乡”。博物馆内,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卢氏核桃从传统种植到现代产业发展的历程,展示了各类核桃工艺品、衍生农副产品以及核桃发展产业链技术路线及应用领域。师生们通过参观,深入了解了核桃产业背后的文化底蕴,认识到文化传承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呼应了国家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郑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曹刚强表示:“‘三下乡’不仅是实践育人平台,更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帮助卢氏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同时让青年学子在基层历练中增长才干。”

学习参观卢氏核桃文化博物馆
第四站 产教融合献策产业
随后,实践团走进华阳食品,实地考察核桃加工环节。华阳食品作为当地核桃加工的重要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将卢氏核桃进行深加工,生产出多种核桃制品,有效提升了核桃的附加值。在参观过程中,师生们与企业技术人员深入交流,了解到当前核桃加工产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市场需求。农学院的实践团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就核桃种植品种优化、加工原料品质提升等问题与企业探讨,为促进核桃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出谋划策。这一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国家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战略方向,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学习参观华阳食品加工的核桃产品
第五站 现代工艺提升附加值
在乐氏同仁三门峡制药有限公司,大家深入了解中医药产业现代化路径。企业一方面传承炮制古法,一方面引入现代提取、浓缩、干燥及在线检测技术,生产出高规格中药颗粒饮片。卢氏县莘花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里蜂蜜香甜四溢。公司依托原生态蜜源,配备全自动智能过滤、浓缩、灌装设备,推出蜂蜜酒、蜂蜜水等深加工产品,显著提升了附加值。负责人现场演示了从采蜜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监控,并与同学们分享了与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酿造调配工艺,让大家切实感受科技对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了解乐氏同仁三门峡制药有限公司悠久历史

参观学习卢氏县莘花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
第六站 智慧农业提质增效
在河南中锦园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通过大屏实时展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卢氏连翘四大基地(望家山、凤凰湾、陌坡、东虎岭)的AI虫情测报系统画面,病虫害防控效率大幅提高。连翘种植面积已超100万亩,柏坡村的上万亩花海成为中国首届连翘花节主会场,生态与观赏价值双赢。三门峡鑫生源绿色果业有限公司位于北纬34度苹果优势产业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针对智慧农业系统存在的灌溉精度不足、土壤养分监测漏洞等问题,师生们运用卫星遥感与传感器优化技术,提出“土壤墒情—肥力—果树需水需肥”一体化监测方案,助力果实品质与产量双提升。

观看河南中锦园实业有限公司大屏实时播放AI虫情测报系统

在三门峡鑫生源绿色果业有限公司测量果品生长大小
第七站 社区实践助力振兴
在兴贤里社区,团队参观了卢氏扶贫精神展览馆,观看了郑州大学举办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赴卢氏县文艺演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成果,兴贤里社区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扶贫精神纪念馆展示了搬迁前后的巨大变化与发展历程,让师生直观感受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福祉;文艺演出则展现出当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出郑大学子与卢氏发展的紧密联系。师生们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居民提供农业知识科普等帮助,助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响应了国家乡村振兴中关于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号召。

观看郑州大学举办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赴卢氏县文艺演出
党委副书记王利国率队赴卢氏县开展调研期间,在慰问农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师生时强调:“研究生是创新的生力军,企业是科技落地的主战场,希望各位同学努力学习科技创新知识,将科技创新落到实处”。农学院实践队长程皓说: “在金海生物公司的液体菌种规模化生产令我印象深刻,体会到科研是连接实验室与产业的桥梁,让我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信念更加具象化”。

党委副书记王利国在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同学生交谈

党委副书记王利国在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慰问农学院师生
此次郑州大学农学院在卢氏县的 “三下乡” 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参观学习与调研,让师生们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乡村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一路参观、一路思考,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只有扎根产业、服务农民,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未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为卢氏县的核桃、连翘等主要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书写青春华章,为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郑大力量。
(图文:农学院“青耕”振兴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