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付广个人简历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植物生物工程专家
李付广,河南延津县人,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1)、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17)、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9)、神农领军英才(2022);现担任棉花生物育种及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主任委员、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理事长、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组长。

198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工作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1995年获聘助理研究员、2000年获聘副研究员、2002年获聘研究员;2001-2004年任科技管理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处长,2004年-2012年任副所长,2012-2023年任所长。
2014-2022年筹建并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主任,2022-至今任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创新团队总首席。
2018年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郑州大学合作成立农学院,并兼任郑州大学农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李付广,1966年8月出生。
1985年—1989年,就读于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9年—2000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2000年—2002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2年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
2003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技术所)理学博士学位。
2004年—2012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
2007年,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
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2年—2023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
2014年—2022年,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并兼任主任。
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并担任负责人。
2018年起,兼任郑州大学农学院院长。
201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23年、2025年,通过中国科协提名,入选中国工程院2023年和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主要成就与贡献
保障棉花产业安全关乎国计民生,遗传改良是支撑其发展的核心科技使命。李付广长期从事棉花遗传改良工作,先后主持863、973、国家重点研发及国家杰青、创新研究群体等各类项目(课题)40余项。率先构建棉花基因组图谱,挖掘鉴定关键位点/基因,提出生物育种新策略;打破“三大”技术瓶颈,建立高效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批量创制新种质,加快棉花品种改良进程;创制的骨干种质和分子标记新材料,被多家育种单位广泛应用,培育出具竞争力的新品种;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微生物将棉秸秆转化为蛋白的新工艺。主编出版专著5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9篇(IF≥8论文51篇),其中《Nature Genetics》4篇(含接收1篇)、《Nature Biotechnology》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6件,其中PCT专利3件;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获国家二等奖3项(发明奖1项、进步奖2项),其中第一完成人2项、第二完成人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获何梁何利基金创新奖、中华农业英才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以及河南省劳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等社会奖励和荣誉。
一、率先构建棉花基因组图谱,系统揭示核心种质演化特征,挖掘重要性状关键位点/基因,提出生物育种新策略
绘制国际首张二倍体D-组雷蒙德氏棉基因组图谱(Nat Genet,2012),第一张二倍体A-组亚洲棉基因组图谱(Nat Genet,2014)和第一张四倍体AD-组陆地棉基因组图谱(Nat Biotechnol,2015),创建陆地棉及其供体种基因组“原始坐标系”,揭示野生种演化为栽培种的生物学基础及棉纤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遗传机制。绘制亚洲棉核心种质变异图谱,阐释其演化规律,发掘优异位点91个(Nat Genet,2018),入选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首次发现陆地棉种内存在的染色体大片段“倒位”现象,是陆地棉分化形成不同生态亚群的驱动力(Nat Commun,2019),为生态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解析了BR调控纤维品质发育的新机制(Plant Cell,2023)。构建最大规模的陆地棉“插入-缺失”结构变异图谱,鉴定到69个调控纤维品质的遗传位点,其中62个为SNP标记未检测到的新位点(Nat Genet,已接收),为纤维品质改良提供了精准靶点,提出“结构变异+SNP标记”的生物育种新策略。克隆了与Bt杀虫机制完全不同的棉花内源iJAZ抗虫蛋白基因,对棉铃虫抗性率达99.33%(Nat Plants,2024),开发出抗病分子标记6个、株型分子标记7个。两次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发表综述文章、一次在Nature发表棉花简讯。相关成果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优秀创新团队奖(2017)。
二、打破“三大”技术瓶颈,建立棉花高效规模化转基因体系,批量创制新种质,加快品种改良进程
针对早期棉花品种“无法遗传转化”“转化效率低/不稳定”的技术瓶颈,1996年起开始攻关,揭示淀粉粒积累调控棉花组织培养“胚胎发生-植株再生”的细胞生物学机制,通过“室内组织培养-高频植株再生-田间自交纯化”多年定向“驯化”,创制了陆地棉栽培种--中棉所24“组织培养易再生”群体,以其为受体,转基因效率由原来最高15%提高至32%-52%、周期8个月。据此建立了规模化转基因体系,年产转基因植株6000株以上,并将865份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提交国家棉花种质资源库。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
针对棉花遗传转化“基因型依赖/周期长”的技术瓶颈,2018年起对此进行攻关,独创了绕过“胚胎发生-植株再生”种胚干细胞直接成芽的转基因新方法,周期由8个月缩至3个月(J Integr Plant Biol, 2023)。该方法:一是打破基因型限制,可针对任何棉花品种进行转基因操作;二是育种效率大幅提高,品种改良周期由5-8年缩至2-3年;三是实现了物种跨越,已成功应用于大豆、花生和黄瓜等。美国德州理工大学Hong Zhang教授认为是“棉花基因工程遗传改良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上述转基因技术已为全国80%的棉花科研单位提供了转化服务或技术指导。
三、创制的骨干种质被多家育种单位广泛应用,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棉花新品种
1999年,国外抗虫棉占据我国市场份额95%,对产业安全构成威胁;进入新时代,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培育综合性状优良、宜机采棉花新品种成为产业重大需求。为此,首先从创制的865份转基因材料中鉴定出抗虫性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骨干种质3份并获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与育种家合作育成中棉所41等三个抗虫棉品种。中棉所41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抗虫棉品种,适应性广,比国外抗虫棉增产20%,2002年通过审定,至2008年累计种植超过3600万亩。骨干种质发放给23家育种单位用作亲本,培育抗虫棉品种60余个,推动了国产抗虫棉产业化。至2014年,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升至97%,实现逆转。由上述骨干种质培育的品种推广面积约占同期国产抗虫棉总面积的35%,为保障我国棉花种源和产业安全作出重大贡献。通过转基因技术攻关、骨干抗虫种质挖掘鉴定、育种应用与产业化联动,创建了作物基因工程育种合作创新的典范。相关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此外,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创制出优质、株型紧凑、宜机采等棉花种质新材料,发放给10余家育种单位应用,育成综合性状优良、宜机采棉花新品种5个,另有部分品系在参加品种区域试验。
四、统筹推进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创微生物转化棉秸秆为蛋白的新路径,促进棉花科技走向国际
重组并继续担任棉花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2016),担任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021),站在新时代战略高度,统筹推进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针对美西方对我国棉花产业的打压,组织撰写的“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替代,确保我国棉花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2022),为棉花产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开发出利用微生物将棉秸秆转化为蛋白的新工艺(Bioresource Technol,2025),每吨棉秸秆产蛋白84公斤和碳水化合物36公斤,为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三是提出发展高品质棉花的建议,被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采纳支持“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广认证高品质棉花670多万亩;四是提出棉花西进中亚的建议,获国家有关部门关注(2018),在乌兹别克推进的“中国棉花科技园”引起轰动,促使其成立了“引进中国植棉技术委员会”(2020),并获其农业部最高嘉奖;培育的棉花品种通过塔吉克斯坦国家审定(2024),支撑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2008年—2024年 |
棉花生物育种与产业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2021年顺利完成重组) |
2012年—2017年 |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 副主任委员 |
2016年—至今 |
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任(2022年顺利完成重组) |
2016年—至今 |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 理事长 |
2017年—至今 |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 主任委员 |
2021年—至今 |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科学家 |
2023年—至今 |
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 组长 |
2018年—至今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编委 |
|
担任《中国棉花》《棉花学报》《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主编 |
|
郑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
人物评价
“李付广敬业奉献、潜心钻研、勇攀高峰,积极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国棉花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评)
“李付广一心只为中国棉,他是一个怀揣棉花梦的优秀专家。”(河南省种子协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