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参与完成拟推荐申报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与流动强化关键技术”进行公示(公示内容详见附件)。公示时间:2019年5月15日~2019年5月21日。公示期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向我单位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凡匿名、冒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0371-67781696
特此公告
附件: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与流动强化关键技术
郑州大学
2019年5月15日
项目名称
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与流动强化关键技术
二、推荐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煤炭分选加工领域。我国煤炭资源禀赋条件差,低品质煤(低阶/氧化煤、高灰难选煤及废弃尾煤等)约占煤炭保有资源总量的40%以上。浮选是细粒煤炭分选的最主要手段,但低品质煤浮选过程效率低,大规模提质利用难。为满足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战略需求,项目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等项目的资助下,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开发了低品质煤浮选过程强化关键技术体系,攻克了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与流动强化的关键技术难题。主要科技创新有:
(1)揭示了低品质煤-粘土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发明了基于多段混合调浆的粘土矿物强制分散新技术,提高了调浆过程中流体能量传递效率,实现了煤粒表面微细粘土颗粒的高效剥离。
(2)揭示了低品质煤-气泡间液膜稳定性机理,发明了基于极性-非极性分子协同诱发液膜破裂的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新技术,解决了低品质煤浮选矿化效率低的难题,实现了低品质煤浮选界面强化。
(3)研究了煤泥可浮性能耗过程特征,提出了基于能量输配的浮选过程设计理念,发明了系列化煤用大型机械搅拌式浮选机设计方法与两段式分选设备,实现了物性与浮选能量场的最佳耦合适配,解决了传统浮选设备过程适应性差的难题,实现了低品质煤浮选流体动力学强化。
(4)研究了煤岩选择性解离特性,开发了基于选择性解离-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基于煤岩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开发了细粒煤炭选择性碎磨工艺与装备,形成了基于选择性解离-界面调控-流动强化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技术体系,实现了低品质煤资源的最大释放与精准分离。
项目制定国家标准2件,授权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等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2件、PCT专利4件,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9篇、EI收录92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2篇。项目研究成果在开滦集团、冀中能源集团等百余家中大型选煤厂成功应用,并出口澳大利亚、印度等多个国家,浮选回收率提高5~30个百分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了低品质煤泥的大规模浮选提质利用。
四、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第一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主要科技贡献包括:(1)揭示了低品质煤-粘土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发明了基于多段混合调浆的粘土矿物强制分散新技术;(2)揭示了低品质煤-气泡间液膜稳定性机理,发明了基于极性-非极性分子协同诱发液膜破裂的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新技术;(3)研究了煤泥可浮性能耗过程特征,提出了基于能量输配的浮选过程设计理念,研发了两段式分选设备;(4)研究了煤岩选择性解离特性,开发了基于选择性解离-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
第二完成单位: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科技贡献包括:(1)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发明了基于多段混合调浆的粘土矿物强制分散新技术;(2)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开发了基于选择性解离-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
第三完成单位: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科技贡献包括:(1)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发明了基于极性-非极性分子协同诱发液膜破裂的低品质煤浮选界面调控新技术;(2)发明了系列化煤用大型机械搅拌式浮选机设计方法并协助第一完成单位研发了两段式分选设备;(3)协助第一完成单位与第二完成单位开发了基于选择性解离-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
第四完成单位:郑州大学。主要科技贡献包括:(1)协助第一完成单位揭示了低品质煤-粘土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2)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开发了基于选择性解离-界面调控-流动强化联合的低品质煤浮选回收工艺。
五、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研究成果在开滦集团、冀中能源集团等百余家中大型选煤厂成功应用,并出口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浮选回收率提高5~30个百分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了低品质煤泥的大规模浮选提质利用。
六、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型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地区)
| 授权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难浮煤泥的分选方法
| 中国
| ZL 201610442456.2
| 中国矿业大学
| 桂夏辉,邢耀文,李臣威,曹亦俊,杨自立,王东岳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全粒级煤泥分选设备
| 中国
| ZL 201510203297.6
| 中国矿业大学
| 桂夏辉,王晴,曹亦俊,魏立勇,刘瑞山,张翠艳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细粒中煤的浮选药剂及其应用
| 中国
| ZL 201610442650.0
| 中国矿业大学
| 桂夏辉,曹亦俊,邢耀文,李臣威,杨自立,王东岳
|
4
| 发明专利
| 一种氧化煤泥浮选药剂及其应用
| 中国
| ZL 201610448636.1
| 中国矿业大学
| 桂夏辉,邢耀文,王东岳,李臣威,李明
|
5
| 发明专利
| 一种炼焦中煤两段破磨浮选工艺
| 中国
| ZL 201510203157.9
| 中国矿业大学
| 桂夏辉,刘炯天,张义,曹亦俊,魏立勇,刘瑞山,张翠艳
|
6
| 发明专利
| 一种低灰炼焦浮选尾煤的处理回收工艺
| 中国
| ZL 201610166205.6
| 中国矿业大学
| 桂夏辉,曹亦俊,邢耀文,夏灵勇,佟顺增
|
7
| 发明专利
| 一种细粒中煤多级磨矿浮选工艺及系统
| 中国
| ZL 201510205906.1
| 中国矿业大学
| 桂夏辉,刘炯天,邢耀文,张义,杨自立,魏立勇
|
8
| 发明专利
| 一种炼焦中煤重浮联合分选工艺
| 中国
| ZL 201510093262.1
| 中国矿业大学
| 桂夏辉,刘炯天,张义,曹亦俊,夏灵勇,佟顺增
|
9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射流混合的外循环式矿浆预处理装置及方法
| 中国
| ZL 201510703543.4
| 中国矿业大学
| 李国胜,邓丽君,曹亦俊,张海军,刘长青
|
10
| 发明专利
| 一种液溶微泡强力表面改质机
| 中国
| ZL 201510009958.1
| 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 魏昌杰;石焕;程宏志;刘万超;史英祥;杨茂青;张鹏;刘春艳;李红旗;程宇;邓明瑞;宋云霞;张孝钧
|
八、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排名
| 姓名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
1
| 曹亦俊
| 教授
| 郑州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项目技术思路的提出者,负责总体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对项目创新点一、三、四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5);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
|
2
| 桂夏辉
| 研究员
|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实施者,对项目创新点一、二、三、四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2013年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1);2014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2016年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2)
|
3
| 夏灵勇
| 高工
|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主要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三、四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2014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7);2014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4);2018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1)
|
4
| 邢耀文
| 副研究员
|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项目主要完成人与实施者,负责了本项目具体研究计划的制定及研究内容的实施,对项目创新点一、二、三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无
|
5
| 程宏志
| 研究员
| 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 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 项目主要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二、三、四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2007年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1); 2015年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1);2017年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1)
|
6
| 魏昌杰
| 副研究员
| 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 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 项目主要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三、四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201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10);2016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9)
|
7
| 田立新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一、四做出了贡献
| 2018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3)
|
8
| 李国胜
| 副教授
|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二、三做出了贡献
| 2012年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5)
|
9
| 石焕
| 研究员
| 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 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 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二、三做出了贡献
| 2007年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3);2013年中国煤炭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2)
|
10
| 刘太顺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一、四做出了贡献
| 2013年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14)
|
11
| 史英祥
| 副研究员
| 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 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 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三做出了贡献
| 2015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3);2016年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2);2017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4)
|
12
| 魏立勇
| 高级工程师
|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一、四做出了贡献
| 2018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5);2017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3)
|
13
| 刘瑞山
| 高级工程师
|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一、四做出了贡献
| 2018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