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国际人机物智能大会在郑州举办
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02日,由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联合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计算机协会(IEEE CS)和可扩展计算技术委员会(IEEE TCSC)等承办的“2025年IEEE国际人机物智能大会(The 2025 IEEE Cybermatics Congress)”在河南郑州绿地JW万豪酒店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的院士、专家、教授和工程师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包括第25届并行处理算法与架构会议(ICA3PP 2025)、第8届区块链会议(IEEE Blockchain 2025)、第11届智能数据会议(IEEE SmartData 2025)、第18届网络、物理与社会计算会议(IEEE CPSCom 2025)、第18届物联网会议(IEEE iThings 2025)、第21届绿色计算与通信会议(IEEE GreenCom 2025)六个分会议。本次会议讨论了人机物智能领域领先工作,以及并行处理算法与架构、区块链、智能数据、网络、物理与社会计算、物联网和绿色计算等主要议题。会议的举办,进一步推动了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前沿学术成果和应用技术分享,广聚智源策略,促进相生共赢。
大会指导主席、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杨天若院士致开幕词。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人机物智能等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与涌现,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人机物智能技术的发展无疑是当前信息社会所经历的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边界拓展,更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体系。本次大会吸引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对人工智能在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国际人机物智能大会搭建起全球学者与从业者的璀璨舞台,促进了跨地域、跨领域的深入交流,共谋智能未来新篇章。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杨天若院士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默罕默德·贾马·迪恩(Mohamed Jamal Deen)共同拉开了大会开幕式的序幕。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杨天若院士与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宋伟副院长共同进行ACM郑州分会授旗仪式。

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宋伟副院长与学生代表李文俊和刘琪琪共同进行ACM人机物智能创新实验班揭牌仪式。

大会上举行了郑州大学与多方合作的揭牌仪式。首先,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国际交流办公室主任王咏梅与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教授段德君为“郑州大学-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国际合作办学”共同揭牌。随后,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娄铮铮和百度高校合作总监李轩涯为“郑州大学-百度AI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揭牌。


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马建华教授代表指导委员会致辞,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组织委员会成员等并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感谢。

大会主席Antonio Puliafito教授代表指导委员会致辞,介绍了本次大会的组织委员会成员等并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感谢。

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王晓康教授代表大会程序委员会致辞,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九位主题报告人以及本次会议论文接收情况。

本次会议邀请了包括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ohamed Jamal Deen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陶大程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孟庆虎院士、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Ljiljana Trajkovic教授、日本会津大学Toshiaki Miyazaki院士、北京理工大学胡斌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曾剑锋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闫峥院士共八位国际知名学者做大会主题报告。本届会议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675篇论文,经程序委员会严格评审,其中365篇论文被录用。
Keynote 1: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Mohamed Jamal Deen院士作了主题为 “融合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与步态分析,迈向普适医疗” 的报告。全面概述了AI 驱动智能系统在移动性分析、智能医疗家居、可穿戴远程医疗平台、生活方式管理工具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以传感器融合、边缘计算、AI 分析为核心的智能医疗家居生态系统,聚焦基于多传感器AI 的步态与移动性模式分析器及智能生活日记;同时探讨可穿戴设备价值、普适医疗趋势与伦理挑战,最后强调AI 驱动医疗需标准化框架、隐私保护机制等未来路径。。

Keynote 2: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陶大程院士作了题为 “深度模型融合” 的报告。近年深度神经网络学习范式发生深刻变革,传统深度学习方法与知识迁移、模型融合等“模型中心方法”相结合。深度模型融合技术在提升模型性能、加速训练、减少标注数据依赖上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有效方法研究”与“大规模基础模型扩展”挑战。报告将系统介绍该技术最新进展,提出现有方法的分类框架,并分享团队三类核心成果:基于权重学习的模型融合与数据自适应MoE扩展、基于子空间学习的模型融合、结合预微调与后微调的增强型多任务模型融合。

Keynote 3:
南方科技大学的孟庆虎院士作了题为 “人工智能时代:手术机器人还是机器人手术?” 的报告。介绍了将基于团队数十年在 AI 与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积累及实际应用,阐述 “机器人场景智能” 的概念,话题涵盖人工智能、类人机器人、手术机器人三大方向;最后提出对医疗智能与手术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个人观点,旨在启发创新视角与探索方向。

Keynote 4:
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的Ljiljana Trajkovic教授作了题为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在网络流量分析中的应用” 的报告。报告通过案例研究说明:利用多采集点流量轨迹分类网络异常,采用深度学习、梯度提升决策树等机器学习方法,基于含 “蠕虫、勒索软件、IP 劫持” 等数据的数据集构建模型;研究表明,虽机器学习模型性能依赖数据集,但仍是检测互联网异常的可行工具。

Keynote 5:
日本会津大学的Toshiaki Miyazaki院士作了题为 “需求可寻址传感器网络:在百万级传感器网络中灵活获取所需感知数据” 的报告。报告提出新型“需求可寻址传感器网络(DASN)”,与传统“仅发送感知数据”的传感器网络不同,DASN 通过响应用户需求主动获取并送达所需信息,可从海量感知数据中快速定位目标信息。DASN 架构由“整合多可重构无线传感器网络(RWSN)的需求可寻址网络”与“可整合百万传感器的可扩展数据库系统”组成,且具备融合谷歌地图、X 平台等现有 ICT 系统的机制;RWSN 功能可通过“注入用户指定角色”动态定制,用户能主动获取所需信息。DASN 主要应用于广域灾害现场监测,报告将介绍其概念、架构、实现方案及实验结果。

Keynote 6:
北京理工大学的胡斌教授教授作了题为 “计算心理生理学与心理健康” 的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精神疾病诊断治疗带来新机遇,推动医疗模式向“数据驱动的筛查与治疗”转变,提供更精准、个性化方案。

Keynote 7:
香港城市大学的曾剑锋教授作了题为 “可持续发展驱动物联网与标准制定” 的报告,介绍了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与能源需求加剧,智能计量成为精准采集、处理、分析消费数据的资源高效方案。报告追溯 ZigBee 架构演进,重点强调其向物联网标准的发展,核心为“物联网成熟度指数(IDex)”。IDex 提供全球认可的可扩展性、网络安全、能效基准,指导城市部署低环境影响的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对齐 IDex,城市系统可实现数据驱动决策,支持气候韧性建设、资源优化利用与可持续生活方式,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

Keynote 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闫峥院士作了题为 “隐私保护下异构网络的去中心化信任管理” 的报告,介绍了下一代网络(6G)具有本质异构性,需整合基于不同技术构建、由多个运营商运营的多样化网络域,其信任管理面临网络异构性引发的协同问题、无信任环境风险、跨域协作信任传递难题、信任评估机制缺失及隐私保护平衡等显著挑战;对此,研究团队聚焦 “隐私保护下异构网络的去中心化信任管理”,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支撑,提出了隐私保护的端到端安全通信、去中心化网络功能管理、隐私保护的去中心化信任评估、去中心化假名与信任值管理四大具体解决方案,且已在 Free5GC 开源 5G 核心网平台实现原型系统,并将其交付给一家领先电信公司用于后续开发,为 6G 信任管理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