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临床融合教学进一步推进:SP病人进课堂助力解剖学教学与临床无缝衔接

发布时间:2025-06-09 信息来源:

近日,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组织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省医临床医学院与第三临床医学院,为202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双师联动”解剖实验课,通过引入标准化病人(SP)和腰椎穿刺模型,进一步推进基础解剖教学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双师联动:从解剖理论到临床推理的闭环教学

课堂上,解剖学教师首先系统讲解脊髓解剖层次、神经传导通路及椎管内结构。随后,临床教师带领学生接触模拟“急性脊髓炎”的SP病人,通过阶梯式问诊,引导学生结合解剖知识进行定位诊断,并推测出“长节段胸髓病变”,最后借助影像学资料验证诊断,全程体验“结构异常-功能损伤-影像印证”的临床推理逻辑,实现从解剖理论到临床决策的知识闭环。临床教师通过腰椎穿刺模型演示腰穿全流程,让学生可以直观理解脊柱立体解剖与临床操作安全性的内在关联,推动解剖知识从“平面记忆”向“立体应用”转化。

双师联动升级版:从神经解剖到科研临床的闭环转化启蒙

在神经系统解剖教学最后一次实验课,解剖学教师首先精讲运动传导通路、基底节环路及颅神经核团定位关键解剖结构。随后,临床教师引入视频案例:多组颅神经损害、偏瘫步态的视频、帕金森病的视频及同向偏盲的查体视频,同学们争相担当“解剖小侦探”,通过小组任务将视频体征与解剖图谱一一匹配。尤其是科技元素的融入,帕金森DBS手术对比视频(术前冻结步态→术后行动自如)→ 揭示基底节“油门-刹车”失衡与黑质多巴胺环路的关系,同学们非常兴奋:“看到DBS开机瞬间冻结步态消失,仿佛目睹基底节的‘神经开关’被重启——解剖知识突然有了改造生命的魔力!”

“SP病人和视频的体征与解剖图谱的对应,让抽象知识变得‘可触摸’!”学生反馈显示,课程通过“解剖讲授-病例推演-实操验证”三段式设计,将神经定位等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临床问题,显著激发学习主动性。

未来,学院将持续推广基础与临床融合的“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开发更多跨学科整合课程,推动解剖教学从“结构记忆”向“临床赋能”转型,助力卓越医学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