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50岁的池京召是山东省莱州市山区郭家店镇蒋家村的普通农民。为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莱州将就业岗位送到最偏远的山区,池京召和儿子因此成为莱州一家制造企业的员工,还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每人每月能拿1000多元工资。“我简直是换了个活法!”说起现在的生活,池京召打心眼里高兴。
像莱州一样,如今很多地方都把城乡就业作为“一盘棋”考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统筹城乡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党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给农民的生活和乡村的面貌带来巨变……
政策扶持,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种理念,是一面旗帜,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为实现这一目标,党中央连续5年发出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取消农业税和农民的其他负担、实行多项农业生产性直接补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普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等,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
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144亿元。2007年达到4318亿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今年在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支农力度之大、措施之实、给农民实惠之多,均前所未有。
这一串数字似跳跃的音符,奏响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和谐乐章。在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投入政策更加完善,机制更加灵活,重点更加突出,效果更加显著。几年来,中央财政的投入领域由注重农业生产环节为主转向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并重,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继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中央又不断出台和强化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稳定的反哺农业投入机制。财政投入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使城乡居民共沐公共财政阳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增加收入,鼓起农民腰包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历史任务。
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合力促动下,2004―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4年超过300元;扣除价格因素,增幅实现了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超过6%。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同比实际增长10.3%,权威部门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农民收入的增长,不仅得益于近年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增加和发展及农产品价格回升,还得益于就业环境改善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和收入渠道的拓宽。
1.3亿农民工遍布全国各地,他们的生活时刻被决策层牵挂着。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规定以及不合理收费,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居住条件及工作环境,农民工权益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以建筑行业为重点建立了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全国31个省区市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普遍提高。2007年,农民工月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千元。从输出地统计看,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占新增纯收入一半以上。
公共服务,惠及更多农民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
“过去挑水十里路,现在自来水入了户,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拧开水龙头,水管里哗哗地流出清粼粼的水,山西省灵石县新庄村张荣生老人笑开了满脸皱纹。
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近2亿农村人口喝上了清洁的水。“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320亿元,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今年,将有320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此外,还将有250万农户用上洁净的沼气,有更多的乡村通油路,一些偏僻的乡村将第一次感受到电的光明……
从“两免一补”到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从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扶贫助困到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让农民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过上好日子的承诺正一天天变为现实。统计显示,到2007年,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到去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对象已达3688万人。今年6月,新农合全面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虽然统筹城乡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坚冰已经打破,方向已经指明,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不懈地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就一定能够拆除隔离城乡的“樊篱”,创造出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