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程学院迎第二批学生、开展返校复学第一课活动


初夏炎炎、返我校园;关怀延延,共力科研。在学校、学院的细致筹备和师生共同热切期盼下,519日,管理工程学院迎来了第二批返校的三位博士与两位硕士生。

返校前,学院领导反复强调、细致部署学生返校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细节,辅导员与每位同学确定返校的具体时间,提前安排人员、车辆,519日在学生进入学校的不同大门口,接送学生返回宿舍,并根据学校防疫防控要求,帮助学生搬离已有一期返校学生的宿舍到指定宿舍区居住。

519日下午5:00,本批次最后一位返校学生,2019级管理工程与科学专业的博士生路薇刚搬入新宿舍,就接到了电话,得知学院党委书记苗惠卿、院长朱永明及辅导员一行三人已来到了松园16号楼下,专程探望返校的各位同学。路薇说,终于重新返回了校园,特别开心,没想到学院居然安排专人接送到宿舍还帮忙搬家;更没想到刚刚回来,学院书记、院长和辅导员就来看望我,实在是太温暖、太感动了。谢谢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关心!

随后,苗惠卿、朱永明一行三人又先后前往了松园19号、松园7号、松园4号、松园9号共5个宿舍楼,看望了管理工程学院全体返校同学,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科研情况,耐心询问大家各方面困难及需求。

去岁离校值寒冬,归来初夏绿荫重。在挂果累累的枇杷树下,师生欢语笑谈,赞祖国强大、郑大发展;喜校园依旧风景胜;叹光阴飞逝、时不我待,唯有争分夺秒,为祖国与社会需求,踏实学习、倾力科研,助力母校一流大学建设再上层楼、再上层楼!

520日下午3:00,管理工程学院519会议室,党委书记苗惠卿、院长朱永明、国际交流处处长、导师代表刘建华、副院长李玉民、副院长翟运开、团委书记辅导员徐柳与第二批返校学生一起通过腾讯会议开展返校复学第一课活动。

首先苗惠卿对所有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返校致力科研的精神和干劲儿给予了高度肯定,再次表明了党政班子对同学们返校的高度重视。他说,今天特意将同学们的导师邀请来,就是希望师生齐聚一堂,可以多多交流思想、交换想法,更希望大家勇于提出不论是学习、科研还是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和困难,我代表班子表示,学院一定竭尽所能,为大家在郑大管理工程学院的学习和生活排忧解难,老师们一定做好大家的坚实后盾!

返校同学们纷纷畅谈各自经历和思想感受,2019级博士生朱峰说,放假以来,一直收到了辅导员和老师们的很多细心关怀,返校时,老师安排车子接我回宿舍,马上书记、院长又来看我……虽在疫情期间,可是学院让我觉得很安心,觉得很安全,返校后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更加高效的完成科研任务。

通过交流,大家觉得经历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每个人都收获了成长,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疫情爆发以来,大家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学院、老师的诸多关怀与温暖,自己必珍惜来之不易的返校机会、踏实学习、努力科研,以更好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学校,不负师长们的关怀和期待。

同学们发言结束后,班子成员、导师代表、辅导员与同学们开展了亲切的交流。

刘建华对指导的两位硕士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表示了高度赞赏和肯定,同时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希望、鼓舞了同学们继续破解科研难题的干劲。

李玉民说,本学期开学已3个月零10天,终于在线上看到了不戴口罩的同学们,很开心。希望大家回到学校后,珍惜时光与学习的环境,进一步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产出。

翟运开分享了自己带队去基层医院进行抗疫工作的故事,以自身经历感受到了中国政治、组织、制度的独特优势。他讲到同学们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注重科研团队精神、规则意识;同时要看到科研治世利民的重要作用,踏实工作服务国家、社会与人民。

辅导员徐柳分享了抗疫期间我院学生志愿者参与抗疫工作的诸多事迹,对大家积极参与各类线上学习、思想交流、文体活动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号召大家以实际行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青年寄语。

朱永明总结道,本批次返校的同学们满负科研的希望与重任,在对抗新冠疫情的战疫中,相信大家也进一步树立了对中国的自信,更加厚植了家国民族的情怀。我们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勇于并能够担当社会责任,把热情与情怀,用科学规则与方法,转化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现实助力,这需要导师带领下的科研团队的通力合作,需要创新与严谨的紧密结合。祝愿大家返校后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一堂课的最后,同学们精心选出了歌曲《感恩的心》,以合唱形式表达对学校及老师们细心关怀、悉心栽培的感谢;更表达出对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理有效、稳定发展的当代中国的幸运与幸福;今日起,要更加厚植家国情怀、勇担科研重任,用奋斗谱写人生出彩画卷!

                                                   管理工程学院

                                                 2020520

(徐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