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2月19日,首届中国能源•化工产学研30人论坛在江苏常州举行。本次论坛以“融创共享——中国式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新时代之路”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以及石油和化工企业等的高层代表,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交流,从不同侧面、不同专业视角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构思与设计。
论坛在短片“产学研的新时代”中开幕。“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在中国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我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国家、谋求高质量发展,都要求将科技创新和产学研融合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论坛,她在致辞中指出,产学研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开展系统性、复杂性创新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论。
“越是复杂的局面,越是困难的问题,越需要同行之间、产业链条上下同心同德、协同合力,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大家自觉地放大视野和眼界,提升格局,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合作共赢的理念、以产学研融合的探索,迅速掀起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热潮,开创新局面。”顾秀莲说。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对论坛在常州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常州得益于大学大院大所的‘最强大脑’、前沿技术,形成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常州模式’,强劲支撑了城市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本次论坛汇聚众多学界泰斗和行业精英,共同探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驱动等议题,这必将推动能源和化工产业走向更高端、促进产学研融合走向更深入。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一项极为重要的工程是中国式科学技术现代化,本届论坛主题与之高度契合。与会嘉宾的思想碰撞、学术探索、合作交流,都将是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动。常州大学希望这样的交流能提升自己的贡献能力,也期待30人论坛作为重要的智囊平台,能为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多提宝贵意见,多授发展良方。
论坛围绕“产学研在中国的历史演进及启示意义”“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前沿”“产学研结合的现实矛盾与主要瓶颈”“新时代创新体制机制变革”“产学研深度融合途径与前景展望”五个分议题展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谢克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干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总工程师谢在库,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杨继钢,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陈勇,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王建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布兴,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锋,天津大学副校长马新宾,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李小年,清华大学探微书院院长刘铮,教育部智能材料化工前沿科学中心主任贺高红,清华大学教授张建胜等嘉宾,依次带来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本次论坛还带来了6个产学研融合案例。常州大学副校长陈海群、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李永旺、山东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峰、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主任韩一帆、山西鹏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鹏、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毅分别分享了精彩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案例。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和《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学军分别主持了当天的论坛。
李寿生会长说:“本次论坛高朋满座、群贤毕至,弥足珍贵!集群贤,议大事,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汇聚思想、启迪智慧,这就是此次‘中国能源·化工产学研30人论坛’的初心所在。论坛为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鼓与呼,汇聚起最广泛的共识与合力。30人论坛将在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历史性转折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必将成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跨越发展中的高端智囊平台,必将成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引领之声。”
崔学军董事长说:“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一脉延续的崇高梦想,是新中国几代人砥砺追求的共同夙愿,也是我们当下正在奋力推进的光辉事业。要实现我们共同的崇高理想和目标,尤其呼唤融合与协同,集结起政产学研用等全链条各环节的力量,协力攻坚克难。此次会议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成为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深化发展一个重要的催化剂。产学研30人论坛,作为行业学界、科技界、产业界大交流、大融合、大合作的平台,首届论坛是中国化工报社的一小步,却是全行业的一大步。这个平台将长久的保留和运营下去,见证并推动中国产学研融合、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进程。”
此外,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常州大学、长三角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中心、国科新材料公司、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滨化集团、博源集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单位的负责人作为特邀嘉宾,观摩论坛,共商产学研大计。
本次论坛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主办,常州大学承办。
活动全程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旗下化工号、中国化工报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截至直播结束,在线观看人数达到8万人。
图片由闫俊荣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