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四个全面”中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探究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及意义,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协调发展。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
从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首次论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到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上对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完整提出和进一步深化,再到2015年2月,“四个全面”思想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这一过程详细地呈现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梳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包括五方面的内涵。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党的建设内容的全覆盖,五位一体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二是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上升到中央战略布局的高度看,其覆盖主体包括中央、地方、基层,通过凝聚三者的力量,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从上到下,不留空白。三是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时间节点看,全面从严治党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后提出,表明其面临的环境是复杂的,任务是艰巨的,持续的时间是长期的。四是从全面从严治党实施形式看,全面从严治党既强调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也对党员、干部提出严厉要求;既发挥制度的作用,也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五是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执行力度来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是空前的,全面从严治党既从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以严厉的态度惩治腐败。
二、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时代意义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优良传统。随着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落在实处。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走中国道路,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力量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改善党的领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实践证明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全面从严治党,通过理论教育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革命、建设、改革艰辛探索开辟出的适合中国国情道路的重要意义,加深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使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全面从严治党,对干部提出新的要求、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改善党内政治生态,使“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使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从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的带领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因此,必须通过党的领导,凝聚党与人民群众的共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言献策。全面从严治党,通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化唯物史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深干部与人民群众间理解与信任,形成共识,既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又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力量支撑。
2.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需要
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建设体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体制等方面,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往通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向高、精、尖领域发展。在政治体制方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需要政府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文化体制方面,部分低俗文化及影视作品充斥图书以及影视市场,弘扬主旋律、正能量的文化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也有待完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弘扬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社会体制方面,多元性社会结构已形成,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激烈,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树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证改革开放不出现颠覆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对党的领导能力提出新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改善和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使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完善各种制度,从严管理干部,强化主体责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政治保证。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科学执政的必然要求,是党对社会主义执政规律探索的必然结果。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保证人民能够当家作主。
全面依法治国要在党的领导下才能顺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培养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党内法规是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据,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国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党纪严于国法,党的领导干部不仅要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以党规、党纪来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全面从严治党,借鉴法治建设的方法完善党内法规、形成体系完备的法规体系,使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实现无缝链接,从而提高党内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的培养必须通过从严治党推动执行。从严治党对党员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使党员干部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来指导自己处理实际问题,将法治方式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活动。“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这就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使党严格依据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同时严格要求党员干部遵守法律,提升自己的守法意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确保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反必究”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文:清华大学藤影荷声|清华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