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至9月4日,郑州大学管理学院12名师生走进信阳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开展“科技扎根乡土:从田间实验室到乡村振兴场”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既是深入贯彻农业部、教育部、科协共建科技小院协同理念的具体实践,也为高校管理学科与乡村实践搭建起对话桥梁,让师生在乡野间沉浸式探寻农业科技转化路径,为培养“懂技术+善管理”复合型人才积累素材,助力当地产业优化升级。
探“技”田间:解码科技助农实效
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后,“科技小院解码行动”见面会率先在十三里桥乡会议室举行。乡干部围绕当地产业布局、科技小院运作模式及农业科技应用成果展开详细介绍,全方位的讲解让师生们对十三里桥乡的农业发展格局有了初步认知,为后续实地调研打下基础。
见面会结束后,团队前往强湾村鲈鱼鳜鱼鱼苗孵化地。技术人员一边操作设备,一边现场演示“水质精准调控”“鱼苗分阶段培育”等关键环节。随后,团队抵达学堂岗村部,村干部不仅介绍了学堂岗村的历史由来,还以村集体经济“小杂果基地”为核心,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小杂果的品种选育过程、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以及村集体经济的运营现状与增收成效,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实践成果。


寻“根”铸魂:红色基因与产业链赋能共振
实践期间,团队创新将“红色基因追溯”与“产业链调研”相结合,深度挖掘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与科技动力。在青石桥村部,师生们在乡干部的带领下探寻老街记忆,先后走访红军桥、老祠堂等红色遗址。斑驳的桥身、留存的革命标语、泛黄的历史照片,生动诉说着革命年代“扎根群众、实事求是”的奋斗故事。

聚焦科技对产业链的赋能作用,团队先后前往云帮科技农业有限公司与李氏本草药业。在云帮科技智能化育苗车间,自动化播种机、光照调控系统、养分精准输送设备有序运转;在李氏本草药业,企业负责人不仅讲述了企业的发展历程,还详细介绍了药材的收购范围、生产加工标准与销售渠道布局,同学们还实地参观了连翘、桔梗等中药材的清洗、切片、烘干等加工工艺,切实体会到科技对中药材品质提升的关键作用。
全域调研: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为全方位了解乡村发展状况,团队的调研足迹覆盖“销售端”与“种植端”,深入产业各环节探寻发展密码。在小庙电商直播基地,基地负责人向同学们系统介绍了电商直播基地的基本运营情况,包括直播产品的类别划分(涵盖茶叶、小杂果、中药材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直播团队的组建与培训机制,以及直播带货的销售数据与农户分红情况,让大家看到科技如何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离开直播基地,师生们先后走进小庙福隆茶厂、寺河昊坤夏秋茶基地和左利村丝瓜园。在福隆茶厂、和昊坤夏秋茶基地,同学们近距离观察茶叶杀青、理条、烘干等机械化生产流程,了解科技如何提升茶叶生产效率与品质稳定性。在左利村丝瓜园,藤蔓间翠绿的丝瓜长势喜人,园间滴灌带正精准输送水肥,种植户介绍,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左利村已建立起标准化种植体系,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严格执行技术规范,既保障了丝瓜品质,又带动了农户稳定增收。

收官总结:校地协同续写振兴篇章
实践活动尾声,团队来到叶桥村蛋鸭养殖厂。负责人介绍,养殖场创新实现“生态养殖+种养循环”模式:温室大棚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环境对鸭子的干扰;相比传统养殖方式,温棚养殖的饲料转化率更高;温棚养殖方式通过棉被、薄膜等材料调节棚内温度,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在粪便处理方面,在地面铺设了垫草,鸭子排泄后,粪便与垫草混合,形成有机肥料,这些肥料被当地农户用于蔬菜、粮食等农作物的种植,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随着调研结束,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实践团队收拾行装踏上返程之路。此次实践中,师生们的足迹遍布十三里桥乡10个实践点。郑州大学管理学院与十三里桥乡的科技小院实践合作,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扎根实践”的生动体现,更是校地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管理智慧+农业科技”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密码”在乡野间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效动能。
文字:刘晓英 图片:肖鑫扬 程景扬 审核:姜红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