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郑州大学管理学院求是学堂”系列学术报告工作安排,德国地球科学与岩土工程院院士侯正猛教授做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题 目:机遇还是挑战?中国如何实现碳中和
报告人:侯正猛教授(德国地球科学与岩土工程院院士)
主持人:王淑英教授(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时 间:2025年9月16日(周二)上午9:30
地点:管理学院1号楼212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侯正猛(Michael Z. Hou),德国地球科学与岩土工程院院士,现任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终身教授和中国事务专员,同时担任德国联邦科技教育部资助的中国能力中心主任、中德清洁能源创新平台德方负责人以及四川大学与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德方首席科学家。此外,还担任欧中氢能和燃料电池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以及中国(德国)研发创新联盟碳中和与能源转型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深部岩石力学、地下洁净能源开发、非常规油气和深部地热的水力压裂、碳中和与能源转型、大规模地下储存(包括天然气、高压风、战略石油、氢能和可再生能源)、地下空间综合利用、CCUS与CCCUS,以及岩体耦合过程中的热传导、多相流、岩石力学与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合作工作。主编了7部国际英文论文集,出版了10部英文和德文专著,发表了340多篇被SCI/EI等收录的论文,并兼任11个SCI杂志和3个EI杂志的特邀主编,4本SCI杂志、7本EI杂志、5本Elsevier和Wiley创刊杂志编委,昆明理工大学创办的Springer Nature新刊Carbon Neutral Systems (CNS)联合创刊主编,以及30多个SCI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报告摘要:
报告在梳理全球与中国能源与碳排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德国转型经验,提出面向“3060”的系统路径:能效先行、电气化与就地可再生为主、减排优先于吸收,辅以自然碳汇与CCUS协同。以Power-to-X为枢纽,叠加大规模储能(盐穴储氢、压缩空气、抽水蓄能、地热蓄热),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以提升风光消纳与系统韧性。政策与产业层面建议完善碳/电力市场、标准与园区化推广,强化政产学研协同。近期聚焦节能与煤电清洁高效,中长期提高天然气与可再生占比,最终形成“以电与热为一次能源、以氢为关键二次能源”的可持续能源体系。报告判断,碳中和将触发新一轮能源与产业革命;中国需在借鉴德国经验的同时结合国情,推进地下空间能源化与“制-储-用”一体化,确保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郑州大学管理学院
2025年9月3日